(华娱网视消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航班已成为人们长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经常可以看到机场和航空公司发布类似这样的公告:“乘机手续办理时间截止至航计划起飞前40分钟,登机口关闭时间为航班计划起飞前15分钟,请提前2小时抵达机场”。
然而,不少旅客在乘坐飞机时,对这些时间点认识不足,比如航班截载时间,从而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甚至耽误行程。那么,究竟什么是航班截载时间?
什么是航班截载时间
航班截载时间是指航班停止办理乘机登记手续到航班计划起飞的时间,也就是说旅客需在此之前完成值机、行李托运等相关手续。
通常,各大航司、机场以及第三方购票平台上都有航班截载时间的告示,在购票之后旅客收到的航班信息通知中,也包括提醒值机等内容。
一旦错过了最后值机时间,旅客将无法搭乘航班。这并非是机场和航空公司不讲情面,而是因为航班起飞前有很多准备工作,其中很多必须在旅客和行李数量确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航班截载时间是保障航空运输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环节。航班截载是为了安全、有序地完成地面保障工作,确保航班准时起飞。航班截载后到航班起飞前这段时间,机场与航司需完成一系列起飞前的服务保障工作。
载重平衡计算
航班截载后,配载部门需根据旅客人数、行李重量、燃油消耗等数据精确计算飞机的载重平衡,制作舱单,以确保飞机的重心在安全范围内。飞行员需要把舱单上的数据输入机载计算机,才能想空管申请起飞。
如果若不提前截载,新增旅客或行李会导致这些数据发生变动,飞机的载重平衡需重新计算。
飞机载重平衡关乎飞行安全,如果飞机重心超过安全范围,有可能会导致飞行事故的发生。
地面保障流程
航班截载后,航空公司及机场还需完成行李装运、餐食配送、旅客登机、廊桥撤离、飞机推出等一系列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协同。
效率提升 民航推动缩短截载时间
“航班截载时间”是旅客出行关注的焦点,航班如果截载,则意味着无法办理值机手续。随着民航业的不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提升,为了进一步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缩短航班截载时间已成为各大机场和航空公司的重要服务举措之一。作为航空行业的重要指标,民航局将缩短航班截载时间工作纳入《“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航班截载时间缩短,对旅客来说意味着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办理值机手续,减少了候机时间,缓解了出行焦虑,获得更加顺畅、便捷的乘机体验,出行变得更加从容。
近年来,国内各大机场通过优化地面保障流程、加强各部门之间以及与航空公司间的协同、加强技术应用等方式,缩短航班截载时间。
例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内航班截载时间由航班计划起飞前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今年5月起进一步缩短到3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机场、不同航空公司,甚至不同航线的航班截载时间都可能存在差异。此外还可能会因为临时的特殊情况调整截载时间。
而国际航班由于涉及边检和海关等流程,截载时间通常更早,旅客需特别注意。
合理规划出行时间
当下航空出行已经大众化,为了保证出行顺畅,旅客需要合理规划好出行时间,避免耽误行程。
在前往机场前,一定要充分考虑交通状况和天气等因素。特别是在节假日、早晚高峰时段,道路拥堵情况较为严重,公共交通也可能会出现晚点的情况。因此,建议旅客预留充裕的时间前往机场,尽量提前1-2小时到达机场。
不同机场和航空公司的航班截载时间各不相同,旅客务必在购票时或出行前,确认所乘坐航班的准确截载时间,及时完成值机手续。
目前各大航司以及很多航班软件都可以线上自助值机,旅客可以提前完成值机以免错过截载时间,到达机场后即可直接过安检、登机。
同时,很多航空公司和机场都推出了“晚到旅客”服务,设置“晚到旅客”柜台,为临近航班截载时间的旅客优先办理值机手续,并引导快速通过安检及登机。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航班的登机口关闭时间通常为起飞前15分钟(以实际情况为准),旅客切勿卡在起飞时间点前往登机。
此外,对于有特别重要事务的旅客,建议做好规划、尽量预留足够的缓冲时间,尽量不要把航班时间卡在事件的时间点上,以便在发生诸如误机、航班延误或取消等突发情况时,可以有时间来调整出行方式。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扫一扫 关注微博